芜湖单车网_芜湖自行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2|回复: 3

安徽,你到底被谁抛弃还是自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3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天涯的一篇贴子,虽然文中一些论点和论据不敢苟同.但全篇倒还实事求是的讲出了安徽现在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离家来广东已经很多年了,甚至一些生活习惯都在慢慢的改变,但在骨子里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芜湖人.只有你离开了家乡,你才知道原来你心中的那一抹乡愁是怎么也抹不掉的.
全文:
    2007年7月10日, 为保上游河南、下游江苏安全,安徽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再一次淹没自己的家园。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弃小家、保大家”的伟大牺牲壮举,《安徽再次感动中国》的帖子在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引起全国人民普遍关注和大量回帖。
   回复的帖子除了安徽人民在网上痛斥央视主持人海霞说安徽人民面对开闸泄洪是带着过年的心情外,更多的安徽人民一直在网上讨论着、在反问着:为什么每一次开闸泄洪牺牲的总是安徽?贫穷、落后的安徽为什么一直都是负面新闻的报道?安徽的经济发展为何如此缓慢?到底是谁在抛弃安徽?还是安徽在抛弃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中国最先农村改革开放的安徽风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始!
  
  小岗村神话的破灭:安徽农村到底何去何从?
  
  1、历史的选择了小岗村
  
   1978年,历经十年“文革”浩劫后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这年夏天,一场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着。紧接着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也就在这一年冬天,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坐牢的危险,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签订了一张包产合同书。掀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从安徽大地率先开始了。
   大包干后的第二年,小岗村获得大丰收,一举脱贫,走向温饱。当人们以为小岗村会步入富裕的道路,然而时空的轮回却给小岗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此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其它地方以华西村、南街村为代表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守着温饱的基础线上徘徊。那么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安徽农村经济现在日渐萧条,是什么原因造成安徽农村贫困的景象呢?
  
   现在人们普遍在质疑那张签有十八位农民名字的“秘密契约”是真是假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了,但当年小岗村的大包干当时确实是顶着天大的压力,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做出的严峻的选择。他们对中国改革事业的贡献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连续多年的粮食大丰收,这是与推广他们的经验分不开的。小岗村被称为改革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那时小岗村进行“大包干”的时候,当然跟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就在小岗村进行“大包干”的第二年,“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燎原般在安徽大地推广着,然后迅速推广着全国,那时中国农村流传着:“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在“大包干”之前,中国农村都是搞的大集体经济,中国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穷则思变”是很多农村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其实小岗村的“大包干”并不是最早的,比小岗村的“大包干”要早的有:搞“包产到户”的肥西县的山南公社和来安县十二里半公社。
   然而,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捉弄人,为何小岗村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在当时\"左倾\"思想泛滥的严厉批判下,山南公社和十二里半公社都不敢再坚持,功败垂成!相比下,小岗村的“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既避开了“包产到户”这个敏感的字眼,又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都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出来。这种上上下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小岗村的经验一经宣传,自然风靡全国。所以小岗村注定是邓小平时代树立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学习的榜样。
  
  2、小岗村的未来出路在何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靠种田打粮过日子的小岗人,就一下变得雄风不再。尽管家家户户都有粮食吃,都有衣服穿,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改革开放快二十年了,也就一直停留在了“温饱”二字上,盖不起楼房,修不起马路,用不起电话,吃不上自来水,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家企业,甚至,没有一处称得上卫生的厕所。
   1998年,小岗村“大包干”二十年,但村庄依然是“江山依旧,旧貌犹存”,事情出现转机的是:就在小岗村迎来“大包干”二十周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要来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小岗村视察了,这时安徽省委和风阳县委为迎接江泽民总书记的到来,马上把小岗村的小学给开办了,墙也带彩,路也变平,“大包干”的展览馆也冒出来了,两排冲天的蜀桧也平地而起了,家家户户电话也通了,厕所也变了,也都喝上自来水了。小岗村由“温饱”一下变成“小康”,既然安徽省因为江泽民总书记的到来而把小岗村给建设的如此美好,但小岗村的村民并不领情,因为他们相信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陷饼,也不会相信当时安徽省和风阳县怎么想起重视他们了,否则早前干什么去了呢?直到江泽民总书记的到来,他们才明白,原来他们是托了江总书记的福!
  
   如今“大包干”将近三十年了,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安徽农村依然处在贫困、温饱的基础线上徘徊,安徽有1000多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发达地区寻找生计,农村看到的情景尽是“老、弱、病、残”等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安徽的农村为何如此贫穷呢?目前小岗村的村民们现在也迷惘着,虽然有安徽财政厅安排专人来扶持,但依然没有帮助他们走进富裕的道路,他们也在反思当年走“大包干”的路是否正确?于是小岗村要学习南街村,走“合作社”之路。
   就在小岗村学习南街村之路引起很大争论的时候,2006年,王中华、周盘龙以及苗娟三名大学生,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创业,心甘情愿做农民种蘑菇,王中华、周盘龙以及苗娟三人也因此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是作秀的,有人认为是“形象工程”?安徽省各级政府对于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先行者作榜样,很快,安徽、江苏等省的上百名大学生也纷纷来到小岗村,准备在那里大干一场。就在外界对王中华、周盘龙以及苗娟三人在小岗村的创业前景普遍看好的时候,周盘龙和苗娟却正在商量将自己的蘑菇大棚转卖他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风阳县压缩他们创业资金和规模,或者其它种种原因让这些满些激情创业的大学生打退堂鼓了,如此这样昙花一现的景色在安徽出现已不是一次了。
   2000年,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到安徽蒙城县当副县长,希图以名人效应来带动蒙城县经济发展,其结果蒙城县三任县委书记先后出现经济问题,牛群经营陷入困境,当了四年县长不得不辞职离开安徽,那么作为文化名人当过县长的蒙城现在还是没有步入富裕的境地。
   再过几个月,就是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那么小岗村也将是“大包干”三十周年,那么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安徽农村又将何去何从呢?走南街村“合作社”的路能行的通吗?《国际歌》里有一句歌词,世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小岗村的出路在何方?小岗村还能像当年那样的勇气再创造出自己的辉煌吗?
  
  
  国家抛弃了安徽?
  
  1、国家为何一直要冷落安徽?
  
   有人说:1978年前,中央对安徽的投资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仅比西藏多点。在计划经济年代,安徽两淮煤矿以及铜陵的铜矿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用在支援着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
   又有人说:安徽出了两代国家领导人,按道理领导人应该会照顾家乡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两代领导人出生地是在江苏,只是祖籍地是安徽宣城地区的(旌德县、绩溪县),出了领导人的安徽也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1979年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以后相继建立了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经济特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南沿海十四个城市开放开发,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九十年代中期,国务院宣布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着力打造北方重要经济中心;1999年,中央宣布西部大开发,以雄厚的资金投入西部发展;2003年,国家宣布振兴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又焕发生机;2005年,温家宝总理确立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大都市圈和中原都市圈领跑中部崛起;2007年6月,中央确立重庆、成都为新一轮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在国家宣布一轮又一轮的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开发开放的地区,为何没有安徽的名额?在中央确立中部崛起的战略发展的计划里,安徽又不是一个重头区域。在东部沿海开放的时候,安徽被冷落成了西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安徽被冷落又成了东部,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发展,又没有安徽的重头戏,安徽处在不东不西的尴尬省份,被人们戏称为“不是东西”!
   那么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发源地的安徽,作为在邓小平时代树立的“大包干”典型的农村改革样板的安徽,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受到国家的冷落呢?
  
   有人说:安徽被国家定位为农业大省,注定发展是缓慢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安徽省的农村面貌,在全国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如果就农村的改革而言,安徽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就更具有典型意义。被称作新中国农村三大改革的土地改革,“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两项改革,就源自安徽。前总理朱镕基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农业的问题上,在中央要对农业做出重大的决策时,我往往是会到安徽来调查研究的。可以说,我们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从安徽来的,安徽为中国的农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温家宝总理也说过:“事关农村的政策问题,我就想到安徽来听听大家的意见”(来自《中国农民调查报告》)。
   从两位总理说过的话分析,如果国家需要出台农村方面的决策和方针问题,那么就要到安徽来调查研究,那么从这些话判断国家是否定位安徽就是中国农业大省的代表呢?如果依此判断国家把安徽定位于中国农村改革进步的模式,为何不对安徽农村进行重点投资而改革呢?然而事实上是国家对安徽农业方面并没有多少重点投资!国家为何一直要冷落安徽呢?
  
  2、淮河污染严重和一次又一次洪水牺牲着安徽!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淮河沿岸工厂的大量增加,污染日趋严重;从1994年国家开始集中整治淮河污染,但十年多来,前后投入达600亿资金(一说193亿),虽然整治略有些成效,但淮河的水质依然不见干净,至今沿岸人民特别是皖北人民还不能饮用淮河的水源,治理淮河的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淮河给世人的印象不是“天灾”就是“人祸”,2007年7月10日,为保上游河南、下游江苏,安徽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又一次以大无畏的精神牺牲着自己,安徽,再一次感动中国:不管自己会承受多大的委屈,不管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安徽人民都愿意以大局为重,都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国家。也许安徽只是一个贫瘠的省会,但它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感动中国 !
   那么安徽,为大局总共泄洪了多少次?
   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 1991、2003,还有2007——这已经是建国以来我们安徽12年第15次分洪了,安徽虽然贫穷,但是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弃小家、保大家”的伟大牺牲壮举,开闸泄洪淹没自己的家园,在中国,没有再比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家园更痛苦了。洪水来时,房屋倒塌、残垣断壁、道路被冲、良田被毁;工厂、学校、家园、乡村都成废墟!一片狼藉...一片萧条...一片凄凉...
  
   那么国家对安徽这样本来就十分贫穷的农业大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开闸泄洪,有没有通盘考虑过怎么样把泄洪区的人民迁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呢?既然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能建好,以目前盛世中国的财力能否把淮河水患治理好呢?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手段和发扬大禹治水精神来治理淮河水患,那么必将导致安徽皖北有些地方将一直在贫困的基础线上循环!
   上世纪五十年代,深知中国国情和对中国农民无限关爱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话语犹然回荡在耳,如果人民无限爱戴的主席在天有知,听说淮河又一次泛滥成灾,不知作何感想?今年夏天,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十届人大报告了中央56个部门违规资金高达348.53亿元,如果中央把这些巨额浪费的资金投入淮河水患的治理,也许淮河水利将大大改观,当然这也只是想像罢了,在这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的今天,谁又会来同情贫困的安徽人民呢?
  
  3、长三角为何一直对安徽紧关着大门?难道是嫌贫爱富?
  
   目前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当属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两省为两翼的长三角领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2006年,长三角GDP达到47493.9亿,占国内GDP(209407亿)的22.7%,成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地区。那么面对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安徽是多么急切想加入长三角,目前以安徽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当属芜(湖)马(鞍山)铜(陵),这几年来,因毗邻长三角,经济发展很快,产业基础也越来越好,芜马铜地区集中了安徽最优秀的企业如奇瑞汽车集团、马钢集团、有色金属集团等特大型企业,早已做好准备加入长三角。从2003年开始,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巢湖等城市就先后提出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申请,但由于安徽城市经济基础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在长三角“富人俱乐部”的大门外排队,得到的答复是:“长三角近期“不考虑扩容,待机再议”,至今只能以“观察员”身份出现。
  
   长三角现在自身矿产资源、能源、基础工业等已十分匮乏,近几年出现了地荒、电荒等情况。现在苏浙沪纷纷来找安徽合作,就是看中安徽丰富的能源资源,对于长三角来说,安徽的能源资源在华东无疑是最富有的,在国内也是排在前列的,面对安徽这样有丰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省,对于上海、江苏、浙江这样极端缺乏能源的省市来说无疑是垂涎三尺的!
   2006年,上海市发改委主任蒋应时任沪皖能源合作领导小组组长。蒋应时为沪皖第一个能源开发合作项目——安徽淮南田集电厂——而忙碌。
   就在上海与安徽合作开发能源的时候,浙江已与安徽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而在双方不久前签署的“加强经济技术战略合作”文件中发现,一直备受瞩目的“凤台煤电一体化”和潘集电厂项目赫然在目。
   据透露,这两个项目均是淮南矿业集团与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袂而建,股权各占50%,装机规模均达4×60万千瓦,总投资达150亿元左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淮南矿业集团一位负责人透露。 “这几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自身能源缺乏,电力需求旺盛,深受缺电之苦,而且与安徽离得很近。”安徽省政府一位参事分析。
   面对上海与浙江在安徽大力投资的能源方面,江苏省方面也不甘示弱。“我们也在与安徽接触,希望能在电力合作上有所突破。”江苏省发改委一位不久前从安徽调研归来的人士透露,“投资规模在百亿以上。”(来源于网易新闻网)
   2007年,中广核沪皖三家联合总投资460亿在芜湖建立核电站,充分说明长三角是多么需要安徽这样一个大省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基地。
   面对长三角对安徽能源的迫切需求,安徽更是甘当配角,积极主动配合长三角,以丰富的两淮煤矿资源,打造着“皖电东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着长三角。更由于安徽输送着1000多万庞大数量的民工对长三角城市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他们从事最艰苦的工作,拿着低廉的薪水,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建造着长三角城市的繁华,从某种意义上说:长三角城市的繁荣离开不了安徽民工的默默无闻的奉献!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调整。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群,长三角扩容是一种必然”
   目前南京正积极打造多条与安徽城市的城际快车,以便更能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南京现在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纳为自己的都市经济圈;徐州把淮北、宿州划为自己的经济都市圈;杭州则把黄山划为“杭州经济都市圈”;这些举动无一不说明长三角中心城市扩张的意图。
   长三角现在不但能源资源极端缺乏,而且更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更由于长三角制造业成本的剧烈增加,长三角的企业开始向安徽大量转移,因为安徽确立东进的目标就是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而且安徽有更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厚的能源资源满足长三角的需求,现在以联合利华这样的世界著名企业开始大规模转移到安徽就是个明显的例证。
   那么以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安徽丰富的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和限制,无疑是双赢的,目前长三角西扩到安徽已刻不容缓,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上海浦东开发,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战略步骤就已明确了!
  
   2006年3月27日,建设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一行,抵达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亲自出面接待。“他们是为了把安徽省纳入长三角规划而来的。”马鞍山市政府的领导都这么认为。
   建设部正在编制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将安徽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四市纳入其中,长三角“ 扩容”迈出实质性一步。关于长三角扩容的消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日前,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家组成员、伦敦经济学院区域规划学博士沈玉芳也透露类似信息。据悉,这次扩容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历史渊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区内联系的紧密性和地理的完整性,三是共同利益与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种种迹象显示,‘大长三角’正呼之欲出。”
  
   2007年春天,沪苏浙皖四省市的30多名地方官员和知名专家,齐聚安徽芜湖,就“大长三角”内各城市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所谓“大长三角”,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认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时机日益成熟,“大长三角”的建设将有利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王战表示,“大长三角”,不应该按行政区划而是按流域经济体系的思路来构建,要突破了以往的16城市和“16+7”的模式纷争,尤其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他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概念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城市为单元设置一定的标准扩大进入该城市群的城市数量。他的构想是,下一步应该从建立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来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合肥在内的整个江淮地区、皖江城市带和苏北地区。
   众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把安徽和苏北扩容成为大长三角经济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更符合经济发展一体会的进程,然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出台了,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GDP总量相对上海的比值不低于5%、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7项具体评价指标,以过高的门槛把安徽排斥在外。
   与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长三角全面规划比起来,建设部《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是专项规划。
   据参与该规划的一位建设部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告诉记者,2005年12月中旬,规划组的核心成员在北京开了一次定基调的会议,会上提出把安徽省的一部分划入东部地区,纳入建设部所做的长三角规划。
   “无论是从与长三角的地理距离、经济联系,还是共同利益来说,安徽都不应该被撇在一边。”这位专家说。
    据分别参与了这两个规划草案编制工作的两位专家透露,发改委所做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长三角城市群被划分为上海、杭州、南京三个次级城市群;而建设部的思路是把它们划分为四大次级城市群:一是以上海为中心、西起常州东到杭州的最核心城市群;二是与之相接的东抵常州、西至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南京城市群;三是把南缘拓至温州的宁绍甬城市群;四是由泰州、南通及盐城组成的苏中城市群。
  
   “经济落差不应成为阻止后来者加盟的理由!”一位长三角“观察员”城市的官员指出,用经济指标来设置高门槛,势必会阻挠次发达城市分享区域经济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这会不会导致区域经济成为事实上的“富人俱乐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文说,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应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相适应。比如,现在很多长三角的企业因为商务成本不断提高,正逐渐向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转移,这一趋势就要求长三角突破原来“半封闭”状态,使其更加开放。他告诫,不要把长三角看成是一个凝固的、封闭的概念,长三角品牌不是某一部分城市独有的,也不是某一个地区能够形成的,它需要共同打造,这样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最接近长三角的安徽,从2003年开始一直努力着加入长三角,积极的把自己丰富的能源资源奉献给长三角,但是为何一直加入不了长三角呢?是国家不允许吗?还是长三角嫌贫爱富呢?
  
  
  安徽,你被谁抛弃了?
  
   外省人说:安徽有世界级的名山--黄山;有两条黄金水道---淮河、长江;有华东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更让中部和西部等省份最羡慕的是安徽最接近长三角的,接受长三角的辐射和影响力是最多的,而且很有可能加入长三角。既然安徽有如此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与旅游资源以及充足的人才资源,那么最先农村改革开放的安徽为何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2006年,安徽GDP6149.9亿,中部六省排名第4位、全国排名第15位,人均GDP排在全国第28位,安徽无疑是华东、中部省份以至国内是最贫穷的。那么到底什么原因造成安徽发展如此缓慢呢?
  
  1、战略发展方向的错误定位?
  
   1990年,当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后,上海市就提出开发的总战略:“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显而易见,开发浦东不只是为了浦东,也不只是为了上海,而是我国在经历了前十年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城市改革开放之后,进入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说到底,开发浦东是为了全国新一轮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对此曾有精确的论述,他在1991年就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1992年,他再次强调:上海开发了,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浦东开发后不久,江苏就向全省提出了上海开发浦东,江苏以什么样的实力和姿态进入21世纪的课题,迅速制定发展外向型经济规划。原来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江苏,步入了全新的发展轨道。
   浙江要求全省人民认识开发浦东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建设沪杭高速公路,尽快使浙江的开发区与浦东连结。
   重庆和武汉意识上海浦东开发对沿长江流域的重要性,先后提出呼应上海浦东开发。
   1990年7月,也就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两个多月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
   然而当时安徽省委制定的皖江开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何过了不久就没有声音了呢?就是战略发展方向的定位模糊和摇摆不定所导致的。
   面对江苏浙江两省全力对接上海浦东开发和其他省市意识到沿长江流域的重要性,此时的安徽沿江流域却是沉默寡言的旁观者,十多年的发展大好时机白白的浪费了!
   安徽过去几十年在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致使沿长江流域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八十年代成为决策上的空白,沿江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同一流域的苏南地区,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毗邻的“苏南模式”和九十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及“浙江模式”,相邻的皖江流域却是无动于衷的闭关自守者!
  
   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开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一直在沉浸过去小岗村辉煌的安徽如梦初醒,茫然四顾,发现周围的兄弟省份都在飞速的发展,东边的江浙两省早已把安徽甩的远远的,北边的河南在打造着中原经济圈,西部的湖北正建立大武汉都市圈,江西开发着昌九工业区!湖南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省份和全国其他省份振耳发聩大发展的时机里,唯有安徽经济大面积塌陷。
   也许如梦初醒的安徽也感觉不能等待下去了,也就在新世纪,安徽也匆忙推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以2000年为例,安徽提出了打造“一线两点”的大合肥都市圈,形成以合肥、黄山为南北轴,沿江城市为东西轴的城市群,作为引领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龙头。这个城市群包括合肥、黄山、安庆、巢湖、芜湖等10座城市。在这一规划中,合肥谋求的地位是成为安徽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教中心。
   2002年,合肥提出打造“合肥—芜湖—安庆城市带”,即以合肥、芜湖、安庆为中心,以皖北、皖南为经济后盾,发展“合芜安”3小时都市经济圈。
   2003年,合肥撇开安庆,提出打造“合肥—芜湖都市圈”。
   2003年,合肥市首次提出了“合肥经济圈”概念,主要内容是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蚌埠、滁州、巢湖、芜湖等城市分工合作,发展经济圈,逐步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融合。
   2004年年末,合肥再提出“9+1”城市圈发展战略。即以合肥为中心,建立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六安、巢湖、滁州、池州1~2小时经济圈。
   但是多次设想、多个规划,左右摇摆不定的做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全部无疾而终。综观中国其他省份,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安徽这样如此“史无前例”的翻来覆去打造所谓以合肥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其结果最终一一夭折。
  
   安徽省决策层为何一直要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里?在安徽省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城市,那么在安徽省内必然选择省会城市来打造了,合肥在毛泽东时代出于战略考虑以小县城而作为安徽省会的,经过安徽几十年造血似的投资和扩张,就经济而言,无疑是省内最强的(06年GDP:1073.86亿),但由于不靠江不靠河,更是由于小县城发展起来,对其它城市的影响力显然不够,而沿江城市自己本身处于皖江的优势,毗邻长三角,发展速度很快,与长三角接轨是必然的,当然不会北上呼应合肥都市圈。作为沿江城市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滁州如果单个跟合肥竞争,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沿江五市抱成团(06年五市GDP:1859.9亿),合肥又没法比较。由于合肥经济影响力太薄弱,沿江五市又不愿意服从合肥这个省会城市作为经济老大,所以注定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必然失败。而且沿江城市有著名的奇瑞汽车集团、马钢集团、有色金属集团、海螺集团这样特大型企业已经成为是安徽省内本土支柱性产业。相比下,合肥除了江淮汽车集团外,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一时的本土企业荣事达、美菱、扬子都已雄风不再了,这些企业为何衰落了?当然是人的因素!
    
   也就在安徽省战略发展方向错误定位和摇摆不定的时间里,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湾、西部大开发、东北复兴、中部崛起等都在飞速的发展时候。也许处在东西部交汇尴尬定位的安徽感到不能再这样等待和反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体制机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实现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为苏浙沪大工业配套加工制造业基地。
   2006年安徽省推出了东向接驳长三角,八百里沿江城市群,成员市:8个。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 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相比于中部其它五省提出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大太原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易直接受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争议徘徊多年来才定位的皖江城市带,似乎姗姗来迟了些?
   2007年3月,湖南省在京参加“两会”代表提出长株潭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由此被称为向国家申请“浦东特权”;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圈努力领跑中部崛起的火车头;2007年6月,以重庆、成都为胜出的国家新一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
  
   面对其他省份经济圈纷纷向中央申请优惠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和出现咄咄逼人的激烈竞争;安徽,为何从来没有向国家要政策的勇气呢?刚刚定位好的沿江城市群,现在又要搞合肥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形势,对于安徽这样贫穷大省有那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同时搞三大城市群吗?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到底定位在哪里?安徽最接近长三角的皖南至今没有一条完整通向长三角的高速公路,把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给白白的浪费了,在打造省内所谓条条高速公路通合肥的决策,为何安徽省决策层一直走不出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怪圈呢? 
   南京现在把沿江城市群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划为“南京都市经济圈”;徐州把蚌埠-淮南城市群的淮北、宿州划为“徐州经济都市圈”;杭州则把黄山划为“杭州经济都市圈”;在安徽的经济版图上,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倒数第一位,她本身所辖的几个县依然贫穷,长丰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对于合肥城市群的六安、巢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及辐射力;在福布斯发布的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榜中合肥只排到第53位,比芜湖排名第38位还落后15个名次。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国土面积占全省28%,人口占全省44.2%。沿淮城市群特别是所辖广大乡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安徽经济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过去几十年以合肥为中心,以淮河为重点、希图以皖北经济发展带动皖南,可结果呢?跟苏南同处在长江南岸的皖南却依然发展缓慢,几十年错误及现在仍然继续定位的重北轻南发展所导致的恶果依然是这个农业大省的经济一直徘徊不前,曾在历史上商业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却寂寞无闻了,面对武汉城市圈的挤压,沿江城市群和蚌埠-淮南城市群被“南京都市经济圈”和“徐州经济都市圈”所“瓜分”和“边缘化”,呈现出“四分五裂”的态式,合肥城市群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
    2007年,安徽省域竞争力在国内的排名第21位,下降达6位,成为国内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安徽未来的出路又将何去何从呢?
    
  2、守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和本地产业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安徽不但人杰地灵,更有名山秀水,有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天柱山、“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世界文化遗产有黄山的西递、宏村;湖泊有太平湖、巢湖;更有出过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文房四宝之乡---江南诗画之地的宣城地区,那么以皖南为例,既然拥有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为何皖南至今还没有一条完整通向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守着这么多的旅游资源为何不好好的利用和开发呢?
   然而事实上黄山旅游区门票收费太高,作为世界级的名山的黄山似乎跟杭州西湖学习呢?降低门票价格或者取消门票,以刺激更多海内外游客来黄山旅游,更能带动黄山的第三产业如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当地土特产业等兴旺发展起来,相对来说政府的税收也就大大的提高了!
   皖南既然有这么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几个城市如黄山、池州、宣城、安庆为何不联合起来打造以黄山、九华、天柱山、敬亭山为中心的皖南都市旅游圈呢?通过各自的定位和优势互补合作来定位发展有特色的旅游!
  
   从安徽省地图上看,最接近长三角中心的城市的当属宣城市(辖五县一市一区),东面与江苏南京、常州、无锡等地域接壤;南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域接攘,是安徽唯一与长三角两个最富裕的两个省份接壤,距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湖州、嘉兴等中心城市不过100-300公里,车程不过1-3小时,如此近距离的地方,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江浙两省的辐射及影响力。经济发展应该是快速的,并且拥有两个省内十强县(宁国市、广德县),然而现实中的宣城的经济发展远远不及同在皖南的芜湖(GDP480亿)及马鞍山(GDP415亿),宣城与相邻的江浙两省城市比较,只是因为省份行政区域的差别,经济竟然是天壤之别,2006年GDP288.1亿,人口275万,人均一万出头点,经济总量是南京GDP2780亿的10.4%,是常州GDP1560亿的18.5%,是无锡GDP3360亿的8.6%,湖州GDP760.89亿的37.8%,杭州GDP3440.99的8.4%。
   宣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17个地市级排名第13位,那么作为最接近的长三角的宣城市早在2001年底就提出与长三角接轨、全面融入苏浙沪的东进战略目标,那么到了2007年,在省内其它城市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纷纷提出加入长三角,而最先提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宣城市却消声匿迹了,连与长三角的接触都毫无声息了!宣城所辖的两个十强县,宁国(GDP68亿)、广德(GDP50亿)经济近年因接轨长三角,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相对于接壤的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相比,天壤之别!
  
   宣城市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2001年就提出全力接轨长三角,全面融入苏浙沪的战略发展,那么对外开放和发展,公路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从江苏浙江进入安徽的公路,明显感觉出省如同两重天,为何安徽段的公路比起江苏浙江的公路是如此的糟糕呢?从江苏浙江乘车进入安徽的公路的人都有一句口头禅:“汽车一摇,就到安徽了”!更可以看出官员们对于公路的建设是如此令人痛心的劣质工程!
   宣城市所辖的泾县,是中国著名的宣纸之乡、早期中共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云领、江南第一漂流、太平湖、李白所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镇,更有新四军主要将领叶挺、项英、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活动在泾县活动留下的足迹和旧址,“皖南事变”发生地的泾县茂林,一个守着如此众多丰富旅游资源的县,却还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让人实在是匪夷所思!
  
   宣城市所辖的郎溪县与江苏常州溧阳、南京高淳、无锡宜兴接攘,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境内有八万多亩茶园,是中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为何连一个知名品牌都打造不出来呢?境内茶场种植的茶叶采摘后卖到江苏溧阳、宜兴等地做深加工,给别人品牌做嫁衣,更让人不解的是,作为中国最大的绿茶之乡,起码连以“茶文化节”打造旅游品牌的想法都不曾有过,政府官员们都在忙碌些什么呢?郎溪的邻居溧阳市打造“以茶文化”为旅游的搞的有声有色,在全国都有些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此这样长久下去,那么郎溪这块“中国绿茶之乡”的招牌迟早会被别人拿去!同样命运的是中国十大茶叶品牌其中有三个是安徽的,如果不好好的开发、宣传、包装品牌,迟早也会消声匿迹的!
   今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后,大批的高耗能的重污染企业将向苏北和安徽转移,宣城市所辖的广德县和郎溪县与无锡宜兴接攘将首当其冲,那么当地政府会把重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吗?
  
  谁在抛弃着安徽?
  
   1、办事效率的低下
  
   安徽办事效率低下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每一个安徽人民所深深体会的,有些政府部门对老百姓来说依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形象!
   在安徽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位农民空着手去政府部门找人办事,接待他的办事干部见他两手空空,对他说:你先回去,你的事放在我们这里要研究研究几天。过了几天,这位农民又找到这位干部,这位干部看他还是两手空空,就说:等我们领导回来再研究研究几天。这位农民失望的回家后跟一位见过世面的邻居说:每次去政府部门办事怎么这么难?次去,都说要研究研究,到底给我办不办呀?这位邻居说:你真笨,研究研究这话你听不懂呀?“研究研究”是跟“烟酒烟酒”谐音呀,你不送烟酒,当然这事没人给你办呀!后来这位农民买了好烟好酒再找那位办事干部,事情就马上办好了!
   今年,笔者回家乡去办事,就遭遇过这样的一件事:在办事过程中,笔者嫌对方速度太慢,让我等的很是焦急,我就催他,问他怎么这么慢呀?谁知对方竟回答说:我们这里是落后地区,办事效率当然不能跟发达地区比!听到这样的话,笔者只有哑口无言,深感悲哀!
  
  2、前仆后继的官员们接连落下马和一系列负面新闻事件的发生:严重的伤害着安徽人民的感情和败坏安徽的风气、形象!
  
   这几年来,安徽官场正上演着前仆后继的官员接连落下马事件,已经成了国人认为安徽就是中国最大的贪污腐败温床滋生地,王怀忠、王昭耀、何闽旭、尚军、肖作新、杨枫、十八个县委书记、吴洪明,还有最近因出国旅游伪造国外邀请函的安徽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文艾等落马的事件!
   安徽阜阳政协副主席张西德状告《中国农民调查》事件;“毒茶叶”;“大头娃娃”;“阜阳特大假药事件”;及安徽华源“问题药”事件,以及今年6月份出现的安徽高考文科分数“漏统”事件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事件
   前仆后继的官员接连落下马牵出一大堆腐败窝案,触目惊心、世所罕见!再加上一系列负面新闻事件,把一个本来就已十分贫穷的安徽折腾的贫上加贫、雪上加霜,弄的全省上下乌烟瘴气、声名狼藉!严重伤害着安徽人民的感情,严重败坏安徽的形象和风气,让安徽人民承受太多舆论方面的心头之痛!
   如果国家不采取铁腕手段清除这些疯狂贪婪腐败和隐藏的官员们,安徽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作为在外漂泊的每一个游子们多么希望能听到家乡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美好事物报道的信息,然而我们听到的太多是负面的信息,也让每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未来失望甚至麻木、冷漠;
   不久前到有关阜阳嬗变的报道,阜阳大力清除腐败,努力改变自己的负面形象的好消息,然而时隔不久,阜阳又传出了耗资几千万建豪华白宫办公大楼的新闻事件,面对阜阳这个安徽最贫困的地区来说,哪里来的这么多的资金建豪华办公大楼?前后比较,到底是谁在抛弃着谁?每当听到外省人嘲笑安徽种种的不幸,每一个安徽游子们心如刀绞般疼痛!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徽商为何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全国各地民营企业生机勃勃、遍地开花的时候,为何民营企业在安徽的土地上也成不了气候?如南京雨润集团的老总:祝义才,他上世纪九十代在合肥创业的时候,遇到了种种刁难,最终他没办法,只好到南京创业,在南京他就能生根发芽,把雨润集团事业做的很大很大,成为著名的现代徽商代表之一。为什么安徽人离开安徽,到外地发展就能如鱼得水,都能变成龙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境况呢?难道安徽的土壤不能让安徽人在本土企业吗?其他著名的徽商代表如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投身于网络游戏开发的史玉柱,都是离开安徽后做的比较杰出的徽商代表。
  
  
  安徽,是你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你?
  
   轻轻的安徽我走了,正如如我轻轻的来,你没有给我一丝快乐,我没有带走你一点关怀!
   曾经那些悲伤往事...让它随着时间而逝...我依旧是我,生活还得继续,安徽,只能作为我心疼中的记忆......
   这是一位安徽教师即将离开安徽带着爱恨交加的心情所写的诗!
  
   “马兰出走”事件发生后,作为马兰这样一位安徽文化艺术界的优秀代表,曾经把安徽黄梅戏带至辉煌顶峰,更给安徽带来极大的荣耀。然而这么优秀的黄梅戏演员代表却被安徽抛弃了,很多正义感的安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直都在呼吁安徽把马兰请回去,然而安徽官员们对此无动于衷、充耳不闻!从某种意义上透视了安徽对人才的冷漠,“马兰出走”事件后的“安徽现象”,更加透视着安徽的体制机制等原因造成安徽这块土壤上留不住优秀的人才!
   一位安徽博士说:“安徽人出来是条龙,回去就是虫”。大量的人才由于得不到重用,纷纷离开安徽,到发达地区打拼、创业;优秀的、杰出的、成功的在发达地区买房安家落户,把自己的父母接过去,从此摆脱安徽的烙印,再也不回安徽了,安徽只是成了他们心中偶尔的回忆!
   两年多来,在长三角的行走中,遇到众多的安徽人士,当每个人谈起自己的未来时,有人说在上海安家、有人说在苏州安家、有人说在杭州安家,把户口迁出来,安徽再也不回去了,安徽,难道你注定是要被抛弃了吗?
  
  
   夜深了,我伫立在上海外滩,看着对面繁华似锦的浦东陆家嘴,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照射着这充满盛世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我深深的感叹着,感叹着这沧海桑田的变化、感受着这创造奇迹的地方......
   十年来,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足迹在我脑海里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在这十年里,我观察着和感想着这些地方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繁荣富强的景色。
   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起了自己远在皖南的故乡,几十年过去了,依然不变的是乡村的泥土路,萧条的农村,满脸沧桑皱纹的老人和稚气的儿童,凌乱的头发、纯朴而又黯淡的眼神守护着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09: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作为一名安徽人感觉到这种差距实在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1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叙述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的确另人沉思.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2: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大家看看“狼图腾”这本书,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芜湖单车网 ( 皖ICP备11018398号 )

GMT+8, 2024-11-21 19:41 , Processed in 0.04859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