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人 发表于 2011-5-16 09:09:42

百度三华山

简介
  三华山位于芜湖市三山区境内,面积4平方公里。东接芜湖市区、龙窝湖旅游度假区,南与峨桥镇“江南第一茶市”、浮山生态保护区为邻,西靠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北临长江。三华山曾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唐肃宋至德年间新罗王子在前往九华山前曾在此做过道场,建立寺庙,气势恢宏,“文革”时被毁。   区内现仍有接官亭、战国古矿坑、商周文化遗址、明代陶窑遗址、文昌宫、城隍庙等文化遗迹。三华山上林木葱茏,山下矿藏丰富,白云石为甚,铜铁煤均有。现三华山西麓有简易三华庙,原庙址现为三华中学(已更名芜湖市第四十中学)。三峨公路绕其半周,东北麓为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有绿色食品工业园、双鹤药业,天池圣居等企业。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三山因三华山而名。三华山(俗称老山)图经云:其三峰秀起: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卓如文笔,为一邑文明风气之会。三山屏列,状若三花,云蒸霞蔚,鹊岸奇葩。三华,三花之谓也。   三华山为皖南山区北延山脉之余脉,面江临矶,山下水阔波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森森、兽行鸟鸣、云烟氤氲、秀色怡人。   东侧有笔架峰、飞来石。老山腰有天虹洞,又名天仙洞,且为上下两洞。上洞洞口直径3米—4米,洞倾斜而下,人必须爬进,深不可测。游人环绕逡巡皆不敢下,孩童常以土石击入,嗡嗡有声,现洞已壅塞。   下洞在老山坡上,容积较上洞为小,今尚存。昔石场放炮,常有人蹲此洞躲避。顶有天香洞,洞口长宽约10米,洞口有几案,石室有桂枝迹。   中间那座山顶上有石棋盘,南斗星、北斗星,二首对奕正酣。据传马兰腰处还留有地藏王脚印。月白清风之秋夜,可赏山月倒影,乃三山秋月之美景。   山之东南,香炉峰曾有香云院(后称香云寺)。唐元和8年(公元814年),油杜凡者建 。828年,铸大钟一只。明宣德七年(1432年),和尚信儒重修香云院,一时香火旺盛。   西北有三华禅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时信者众、香客如云、久负盛名。传说寺内有一大活石,昼在院内,夜跑院外。寺后有大小雨天井,底通长江,中秋之夜可现明月双轮。   三华山控江扼矶,锁古道之咽喉,进可攻退宜守,为兵家要隘。宋设老山寨,寨主王瑛,原有碑记,石碑高约一米左右,宽约60公分,厚约5公分,现已不存。   清代湘军首领曾国藩、曾国荃率军沿江东下,进攻太平天国首府天京(今南京),曾在三山江滨诸矶和竹山、公堂山、三华山等地扎营。   1949年4月21日—22日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曾在老山脚下激战两昼夜,二十九位烈士壮烈殉国。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竹山顶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营遗址;窑山有明陶窑遗址;双龙口为津关锁钥;矶头山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渡江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令人景仰。登顶可瞰镇区全貌,极目远眺,可望长江龙窝湖,且有“登上三华感万千,风光旖旎意绵绵,舒心悦目穷千里,锦绣山川壮丽篇”(黄刚泽)之感慨,又可感受“临绝登山眺,心舒景入眸,江河多壮阔,一泻向东流”之雄浑。   扬子江畔,三华毓秀,游人趋之,墨客书之,骚辞咏之,游子思之。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肖尺木(肖云从)创作的《太平山水图》十三幅,“三山秋月”幸入画轴。唐?李白有诗云“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   嘉庆丁已年三月,清翰林院主事、桐城学派创始人之一、大文学家姚鼐阻风于三山矶,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山,也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五首,字字珠玑。如《又寄方值德之》“草青云碧接孱颜,一经深林记共攀,步屧只为前两岁,停舟仍在上三山。空岩松响含风急,春尽花枝著雨殷。寄语闭门千帙畔,梦魂曾否到江关。”   又有清翰林院庶吉士张星焕,游三华山著十章,赞道:“谁能参天工,扛此清霄笔”,“三峰天外落,古寺逼澄江,山色六朝剩,钟声长夜撞。”于是“携手同行半日闲,卧游翻笑频年拙。云霞滃涌足底生,星斗历落怀中撷,俯瞰江流信步归,夕阳欲下灯明灭”。   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他们不畏艰难,临绝览胜,为空谷松涛所陶醉,尽管春雨殷殷,仍然乐乎怡然,回到船上赶快记录下来,汇成书卷,这才让我们后人能从诗文中了解当时的胜景。还有的在山中赏景、吟诗,乐不思返,想把天上落下的星星兜回,直到夕阳西下灯明灭的时分才离去。回来以后仍然思绪翻腾,魂绕梦牵:“上有九华几探寻,下有金焦几登临,到此恍若旧相识,三年信宿经睛阴,惊人有句何处问,搔首青天情更深,安得同游追曩哲,咳吐珠玉词缕金”。这是他们的赞叹:三华山可比九华金礁,真是太美了。还有的以为这里是灵山圣境,下次要邀画家同行:“安得黄笙写生手,同游重与绘山灵。”异乡的灵山秀水,使他由三山而想到老家“忽怜归去路,山面忆湘帆”。回去以后“纵许梦游仙,亦与乱山乱。”希望有机会再来,“何期去复来,永此巨鳌冠。入山手斧柯,岂为观棋烂 ”。那时再来就不走了,可是“法说宰官身,大愿恒沙算”。官服在身,身不由己啊,只能是“识我有山灵,默默心神粲”把这美好的记忆永远刻在心里了。   值得提起的还有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潜斋邀户部尚书黄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吟诗作联,互有唱和,有诗章十余首,开三山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此后,三山文风颇盛,以致建起九莲诗社,春山诗社等等。   三华山是三山的标识,闻三华山而知有三山。三华山乃邑人心中的圣殿,忆三华山而思乡,念三华山而恋毋,游子尤甚。三山区谢家苑嗣子,国大代表谢鸿轩先生,解放前夕赴台湾,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作《千禧新秋》云:“三华遥望红华岭,二水中分锦卫洲。喜见飞帆归获浦,繁阳烈马自回头。”俞乃蕴,本区浮山人,曾任省政协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现为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作《暮春过三山》云:“艳阳天里过三山,欲览风光久倚窗。梦里几番寻故迹,归来难识旧时颜。”无不为家乡自豪。   物换星移几多秋,沧海桑田说从头。如今三华山虽无当年之容颜,然灵气犹在,人们心中的圣殿永存。   正如芜湖诗词学会副会长、繁昌诗词学会会长、繁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表位书写的三华山雄伟壮丽的新诗章:“三华景物画图中,远近高低造化动,遍野禾苗淋露秀,无边柳絮沐烟浓。殷勤紫燕穿崖岸,快意黄莺啭翠丛。大好春光关不住,登临正值日升东。”绿满江南帆正举,碧血凝成草木鲜。在新三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古老而年青的三山,必然会建设得更好。

开心人 发表于 2011-5-16 09:19:36

七华山--红花尖(2009-05-19 15:17:46)转载标签: 繁昌日报杂谈 分类: 故乡
“三山”因“三华山”而得名。《图经》云其三峰秀起屏列,状若“三花”。而“华”者,“花”之谓也。因此一说,三华山自然成了此次三山之行的必去之地。
   三华山脚下,有一叶村,今年88岁的叶秀文老人是记者一行的首个采访对象。采访中,有关三华山的古老传说,叶秀文提到最多的便是朝鲜高僧金乔觉(地藏王)来中国修行曾至三华山的故事。叶秀文告诉记者,70多年前,他曾亲眼见过地藏王在三华山马兰腰处留有的一对脚印,“与踩泥巴留出的脚印一样,但地藏王的脚印要比常人的大很多,大约有一尺多长。”据传,地藏王在三华山呆了一段时间后,因不适应而离开。据叶秀文介绍,地藏王走后,当地百姓还专门为其修建寺庙,后来,依山构建的三华禅院仍主供地藏王。
      而在物换星移之后,当年之事物、之容颜早已不再,这也让记者不得不放弃原本打算一探究竟的想法。据三山区区政府有关人士介绍,因当地建设需要,叶秀文所提到的地藏王足迹所在的马兰腰处,已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山取石时被炸;而三华禅院在经历三百年沧桑之后,现已改为三山初中校址。
   采访中,当地老乡曾多次提及地藏王修行路线,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意思的说法。据介绍,地藏王修行最先到的是芜湖赭山脚下小九华,人称一华山,后到三华山,接着又逆流而上,经繁昌县红花尖,直至五华山,最后辗转来到九华山,终成正果。“这中间就缺了一个‘七华山’,到现在都没找到。” 三山区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其间,也有人曾怀疑繁昌县红花尖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七华山”,就此,叶秀文说,据传,地藏王只是途经此处,并没有上山。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八时许,乘小车出北门,过新汽车站,车到顺冲冲口,一人在路旁等车,上车一看,原是数十年前的老熟人陶君,六零年我下放在老团山大队当队长,他在汪屋生产队当会计。熟人相会,话匣顿开。一路笑谈,不知不觉车过程屋基,到了圆照寺前。
      进山门,过白莲池的小拱桥,在院中随意浏览,伫立走廊上,纵目四望,繁昌十景之一的“红花晚照”的红花尖,与圆照寺遥遥相对。和红花尖毗连诸峰,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如人似兽,象由意生。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尽”,这正说明当年建庙和尚,都选择了环境幽美,风光旖旎之处建庙造寺。铜山顺冲虽非名山大川,如峨嵋、九华,蜚声遐尔,但它也算小家碧玉,别具风姿,招人喜爱。友人陪同,游览了圆照寺畔的两口名泉———甘露泉和徽隐泉。这两口泉不仅在繁昌县志上有名录,县志艺文志上并载有明淄川县令徐杰吟二泉的两首五律。我是读徐诗知道铜山二泉,徽隐泉在寺侧,去寺就看到,甘露泉是闻名未见面。这次到实地考察,在铜肩部,竹林深处岩壁下,一股清泉,从石罅流出,注入一石栏围成的水井中。石栏上有董光正题写的泉名,在泉边我为寺僧读了徐杰的甘露泉:“吾闻观世音,善幻多神通,手持杨柳枝,涓涓甘露浓。一滴遍宇宙,会令世人丰,兹水无乃是,万劫留遗踪。”如果说徐杰这首用神话传说为甘露泉泉名作了诠注;徽隐泉诗,则是表达了他对圆照寺环境幽美的喜爱深情,徐杰的徽隐泉:“喜得此山幽,结屋松桔丛,一住四十年,洗心悟初终。吾亦爱此水,食之味甘丰。愿于泉下居,岁晚滋枯衷。”俗说人杰地灵,圆照寺畔之泉,经名人题咏,使泉声名雀起,凡到圆照的人,都要游览甘露泉和徽隐泉。
      圆照寺因原大殿建筑未用木梁,因叫无梁寺,又以所处冲名,又叫顺冲寺。它和五华的隐静、赤沙的马仁、三山的三华、新港的灵山,并称繁昌五大古寺。它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变革,历经兵火,几度废兴。它是繁昌的名寺胜境,见载于繁昌县志,明金监撰写的《重建铜山圆照寺记》:“去县治西北六七里,有胜境曰铜山,旧有禅庵曰圆照,山水清秀,竹木阴森,远市厘之纷纭,据风气之盘萃,又有徽隐泉、攀桂堂、秀云峰、狮子崖、讲经台、甘露泉、卧龙冈、香炉峰、白莲池、    凤阪之十景,拱映远近。”金文叙了圆照寺的历史面貌,接着记述了自明景帝景泰三年(1452年)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历二十年而峻工的圆照寺,建成大殿门庭、藏经阁、僧舍百余间,设像尊严,供奉整备,轮奂一新。圆照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僧俗人等,纷至沓来游圆照,明诗人林云谷,游寺后留七律一首:“顺冲山下文殊台,山风吹客山中来。青天万里走元鹤,白日一觉眠苍苔。狂歌向晚醉不去,长笛一声怀自开。相逢此意更谁识,出门满眼俱尘埃。”林诗高度赞扬了圆照环境清幽,也为名寺生色。

开心人 发表于 2011-5-16 09:24:37

九江有个四华山

开心人 发表于 2011-5-16 09:25:51

还有八华山八华山  八华山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华阳村西北角,为东阳市级风景名胜区。八华山有十景,分别为:霁雪瀑、单旗嶂、飞虹径、观澜岩、来朋石、壮云峡、涵光池、流花涧、筛月台、振衣冈等。“八峰环绕翠柏联,朵朵芙蓉高插天”,可为八华山生动写照。八华山峰峦拔翠,擅胜其幻,山水佳秀,林木葱郁。八华书院
是为人间仙境,历代为名胜区,节假日游人不绝。   山不在高,有“师”则名。八华山巅有古老的八华书院,八华书院始建于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创办人许孚吉,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为东阳三大书院之一。1995年4月3日被列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朝许谦(号白云山人)曾在此传道授业40余年。元延佑元年(1314年),许谦患眼疾,为门人许孚吉迎至八华山居住,不久开门讲学。亲撰《八华讲义》及《学规》。声誉所及,“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许谦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独不授科举文。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金元四大家之一,名医朱震亨(号丹溪)也曾师从许谦。明朝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自幼学于八华书院,后得中进士。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曾与白云先生题赞。   八华书院的山道上,有驷马亭、亦乐亭等建筑。驷马亭的是古时学生和游人拴马的地方,有联曰:“亦步亦趋弯弯曲曲无直径,不屈不挠端端正正有奔头”。亦乐亭联曰:“石号来朋来自远方无俗客,山名八华八面奇遇尽佳宾。”八华书院坐北朝南,四周山峦起伏,胜似人间天境。书院前花木扶疏,碧池映绿。登上迎华观,挺秀如华,八华山由此而得名。书院东侧峰顶立迎华亭,系明代建筑,联曰:“前对梅天文翠笔些我文章,后拥立地锦屏风堆我锦绣。”立有“迎华亭”石刻,明万历八年(1580年)仲夏许一元撰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开心人 发表于 2011-5-16 09:26:51

八华山

亮晶晶眼镜 发表于 2011-5-16 12:11:40

三华山很近哦,有机会可以却去看看。

cooluolong 发表于 2011-5-16 13:44:50

昨天我们就绕到三华山了,走S321就到了

周润发 发表于 2011-5-18 08:53:00

三四五六七八九华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度三华山